這是我碩士論文的第一章第二頁 :
論文題目:安身立命之道─《了凡四訓》之義蘊與生命實踐
一、有限的自然生命
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明了他淒苦的生活: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乾處,兩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
詩歌描述了杜甫生活的貧困與不堪,惟有一特別處,即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清楚說明先生在面對生命與生活中種種的磨難、困苦與不堪時,依然沒有忘記這世上仍然有許多人和他一樣過著家徒四壁、窮愁潦倒的生活。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因此灰心喪志,相反的,他希望什麼時候可以看到很多寬廣安全的大廈,能夠讓天下所有貧苦的人都住在裡面,不受風寒雨淋之苦,就算獨獨要自己的草廬破陋,甚至因此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筆者思維:人們求個人的富貴、名利、安全穩定都趨之若鶩、汲汲營營,費盡心思想得到個人的溫飽與享受,怎麼會有人願意自己一個人受苦受難,來成全眾人的快樂幸福?他所依循的是怎樣的想法?為什麼會願意犧牲自己來成全所有人的幸福與美好?
孟子說: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漁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2](《孟子•告子章句下》)
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在歷史上均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為帝王,就是為宰相,也都為國家國君成就偉大的事功,名垂青史。但是他們在成為帝王、宰相之前,都曾經作過農夫、水泥工、漁民,甚至坐過牢,也有人住在偏遠的海邊,或者隱身在人聲鼎沸、紛亂複雜的都市中。這些讓一般人都覺得低下、隱微、不堪的地方,竟也造就出如此成功的人物。孟子說:「上天如果要將某人賦予重大責任,就會先挫折打擊他的心志,辛勞艱苦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軀體,窮困貧乏他的生活,拂逆阻礙他所作的事,就是要激勵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增強他所欠缺的能力。」勞苦艱難、卑下困乏、窮愁潦倒、挫折坎坷等等人生際遇在一般人看來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一個國家有敵國外患是何等不安的事,孟子怎麼會認為這些是生存活命的因素,而安全快樂卻會導致葬送性命、消失滅亡?
此外,孟子認為:人們往往都會因為犯了過錯,才會想到要改正過失;因為內心困苦,思慮不通時,才會想到要奮起;看到別人的臉色,聽到別人的聲音,有了改變,才會曉得要領悟醒覺,如此才會逢凶化吉,生命生活才會持續。也就是說,生命生活持續與否端看是否想到要改過、要奮起、要領悟警覺。依此道理,如果人們不知道改過、不懂得奮起、沒有覺悟警醒,則痛苦與不安、困心橫慮、災禍橫逆依然不斷發生,接踵而來,甚至生命生活走入死亡滅絕之境。循著這個理路,筆者懷疑:是什麼讓人們想要改正過失,想要奮起,曉得要領悟覺醒?又是什麼能夠讓孟子這麼有自信的認為越是困難艱苦的環境越能淬勵出生命發展的動力,甚至顛覆了一般人的觀念,認為人們應該要受苦受難,才能成就生命的光和熱?
留言列表